商票再一次处于了风口浪尖。
上周,中国恒大(03333.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一连补发了2021年年报、2022年半年报和2022年年报,这三份拖延已久的财报一经披露,不出意外地迅速引发市场轰动。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恒大的负债总金额为24374.1亿元,剔除合约负债的7210.2亿元后为17163.9亿元。而在此前公告中,恒大还表示,截至2023年4月末,恒大逾期商票金额累计约为2459.87亿元。
而在上海票交所公布的商票逾期名单中,房地产行业是最大的重灾区。
在2022年6月底的一份逾期名单中,2667家持续逾期承兑人中,不同主体旗下子公司总量排名方面,融创、中南建设、世茂、阳光城、祥生、绿地、隆基泰和、建业、新力、雅居乐等靠前。
商票理论上可以“无限”签发,没有签发额度的限制,如果高负债企业使用,犹如“饮鸩止渴”。
比还不了钱,更可怕的是再背上被人的债。
2021年9月27日,一宗商票追索案原计划在金华市婺城区法院开庭,因恒大商票逾期无法兑付,持票的票据中介选择起诉把票转手给他的供应商,追索钱款。虽然这宗案件涉及的票面金额只有20万元,却让一众恒大供应商如临大敌、坐立难安。
“如果这家供应商输了,估计所有的票贩子都会效仿。之前贴现给银行、转手给票商的票都会被起诉追索,数额大到无法想象。这可能是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这宗诉讼最终被延期开庭,但仍让众多供应商们忧虑不已。一位从恒大收到超过亿元商票的供应商表示:
“我从没想过,给恒大输送的每一批货,换回来的商票,最终都会变成债务落在我的头上”。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连环追索的情况,是由于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法》第六十一条:“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持票人可以对背书人、出票人以及汇票的其他债务人行使追索权。汇票到期日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持票人也可以行使追索权:(一)汇票被拒绝承兑的;(二)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的;(三)承兑人或者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
极端情况下,当一张商票无法兑付,持票人有权起诉商票上背书转让过的所有企业,追讨账款。被起诉的公司将面临基本账户将被冻结境况,无法交税和社保,这会导致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几乎全线瘫痪。
这种对票据对前一手的追索权,后续可能会成为商票流转的枷锁。特别是,供应商在以持有的票据进行质押融资时,极容易因为最终债务人的违约,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在这时,链条上具有相对优质信用的背书人,则成为了最终的付款人。
当然,这一追索特性,也成为部分金融机构设计金融产品的风控抓手之一。部分以商票质押为标的的产品中,持有人以持有的商票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如承兑人无法还款则,则金融机构有可能向融资人进行追索。
在规范核心企业进行商票签发的时,不能寄希望于企业自身的“道德自觉”,更应对对企业的兑付能力评估,对签发额度进行限制。或者类似线上反向保理融资一样,建立恰当的资金生态,在保证“兑付”的情况下,谨慎使用。
不受控的商票签发,在商票融资市场上,也更容易滋生乱象。
在商票链条上的复杂利益生态(如此前存在的“民间贴现”等),在完全开放的票据体系下,可能会造成企业融资价格失序,如一个核心企业依托其信用的融资产品市场价格可能只有3%左右,经过票据流转,最终供应商要承担或市场给予的成本可能翻倍,而这一切都脱离了核心企业的掌控。
而这些,最终都可能由供应商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