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对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本次《报告》共分为三大部分、十六个专题,围绕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金融业稳健性评估和构建系统性金融防控体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报告第二部分“金融业稳健性评估”,央行以专题形式阐述了金融数字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并披露了下一步的相关工作动向。
央行指出,受限于技术薄弱和消费场景缺乏,中小银行线上自营获客能力不足,普遍通过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业务。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利用科技优势,控制营销通道和客户触达,借贷产品核心风控环节依赖平台完成,中小银行自主获客、风控能力弱化。
对于下一步工作,央行表示,优化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强化中小银行在合作中的自主经营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环节不外包。
央行并称,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监测管理“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出台针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政策,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及落实进展”一节,央行介绍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相关进展,提到“针对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的合作日益密切,发布相关指南,帮助银行评估金融科技公司相关业务风险”。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在439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评级结果处于“红区”机构为366家,资产规模为5.61万亿元(占比为1.55%),其中,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17家和118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2%。
以下摘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
专题九 金融数字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
近年来,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金融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小银行借力金融科技,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经营效率大幅提高。但同时,由于中小银行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比较优势不足,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经营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为构建更加优化的银行体系结构,应在坚持银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小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支持与监管。
一、中小银行金融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重点布局互联网贷款业务,信贷可获得性提高
中小银行依托金融科技实现线上展业,简化融资手续,提升融资效率,触达更多长尾客户,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快于其他数字化金融业务。如某农商行推出一次授信、线上放款、三年随借随还模式,客户现场一次签订合同,三年内可通过手机银行等自助模式完成放款还款。某直销银行聚焦传统银行服务较为薄弱的长尾客群,截至2020年末,服务用户突破5100万人,在线累计投放贷款3000亿元,累计为7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近6亿元,笔均普惠信贷金额不到1万元。
(二)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风控能力进一步升级
部分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业务优势,建立特色数据系统,提升业务管理效能。如某城商行基于大数据、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风控场景,已在反欺诈场景中应用,提升个人征信的广度和精度,降低风控成本。再如,某城商行建立了风险评级数据模型和策略,建立“技防+人防”风险识别和管控体系,通过大数据模型辅助决策,弥补传统信贷技术的不足。
(三)线下金融服务智能化发展,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随着金融数字化的推进,金融服务逐步向智能化和自助化发展。中小银行依托智能柜员机、无纸化平台、智能排队填单系统等,进一步精简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线下金融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如某农商行智能柜员机为相关交易平均耗时减少65%,智能排队填单系统将客户平均等待时间、平均交易时间分别减少3.3分钟、2.7分钟。再如,某城商行研发优化流程机器人,应用于信贷、客户管理等场景,每年节省人工2万余小时,业务操作准确率达到95%以上,有效提升业务处理效率30%以上。
二、金融数字化进程对中小银行的挑战
(一)同业竞争加剧,中小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挤压
随着大型银行依托科技优势实现业务下沉,中小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挤压。大型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依靠规模优势和研发投入,较快建立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完备的科技支持。截至2021年末,24家主要金融机构已有11家发起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大型银行风险防控能力和用户画像水平不断提升,获客能力持续增强,业务下沉后,中小银行部分优质客户流向大型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二)金融数字化需要高投入,中小银行比较优势不足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需要基础设施系统和高素质人才支持。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发展金融科技的高成本持续投入及后期运营维护的压力较大,缺乏规模效应。部分银行金融科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金融科技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无法实现简单的业务线上化功能。
(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传统风控管理面临转型
金融数字化模式下,风险管理从原有的信贷记录、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等线下评审转变为基于商业场景、行为特征的线上标准化大数据风控系统审核,风控模式由人工审核过渡到人工与模型共同审核,甚至完全由系统进行判断,对风险模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缺乏技术优势与信息库优势,部分线上产品审核中存在系统漏洞,难以精准识别风险。
(四)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平台更为依赖,自主经营能力弱化
受限于技术薄弱和消费场景缺乏,中小银行线上自营获客能力不足,普遍通过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业务。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利用科技优势,控制营销通道和客户触达,借贷产品核心风控环节依赖平台完成,中小银行自主获客、风控能力弱化。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构建良性互补的银行体系结构
引导大、中、小型银行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竞争,制定与业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国有大型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金融支柱,带头落实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要求;股份制银行体制灵活、激励充足、历史包袱小,重点培育特色领域与专长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将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深耕城区基层小微市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增强服务“三农”能力,持续支持乡村振兴。
(二)中小银行合理借助外部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
优化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强化中小银行在合作中的自主经营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环节不外包。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中,省联社需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制定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规划,推动技术成果共享、推广和应用,协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培养和引进金融科技人才。
(三)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对金融数字化的监管效能
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提升监管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水平,增强对中小银行的监测管理能力。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监测管理“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出台针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政策,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来源:节选自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